深圳天猫详情页外包
生活服务 你的位置:深圳天猫详情页外包 > 生活服务 > 外包美工 1991年,邓小平派人请张学良回到大陆,他却提出了三个要求

外包美工 1991年,邓小平派人请张学良回到大陆,他却提出了三个要求

发布日期:2024-09-06 09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外包美工 1991年,邓小平派人请张学良回到大陆,他却提出了三个要求

在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1991年,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管束幽居,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,带着妻子赵一荻到美国探望孙子。

此时的他不复当年少帅的英姿飒爽,身边也没有随行人员前呼后拥,只低调地前往机场,奈何媒体早已获得消息。

很快,张学良离开台湾的消息传开了。

在邓小平的授意下,吕正操飞抵美国,邀请张学良回大陆。

知道大陆方面的意愿后,张学良却提出三个要求。

他提了哪三个要求呢?吕正操又是如何应对的?

1936年12月12日,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,扣押国民党军事委员长蒋介石。

张学良通过电台,提出救国八项主张,并向全国通告,声明自己为求抗日,已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
当时国民党内部并不和谐,亲蒋派主张答应张学良的要求,以救委员长性命为主,而反蒋派却强烈要求出兵平乱,真实目的便是置蒋介石于死地。

在双方争执不休时,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,张学良竟然亲自把蒋介石送回了南京。

原来发生兵谏之后,东北军内部同样对如何处理蒋介石而头疼。

一部分人想杀之而后快,毕竟蒋介石的能量实在太大,如果放掉后患无穷。

张学良的副官就曾接到电话称“千古之功就在此时”,命其起兵营救委员长。

好在这名副官对张学良忠心耿耿,果断挂断电话,还将此事告诉了上级,可他能够抵得住诱惑,却不代表其他人同样死心塌地效忠。

如果军队哗变,整个东北军都将陷入内乱,他们这些长官同样时时处在危险之中。

而且在兵变不久,张学良便收到各处国民军将领致电,恐吓威胁不得加害委员长,否则定会出兵报复。

另一部分人主张“放蒋”,从国家层面来说,一旦蒋介石出事,国民党就会立刻分崩离析。

虎视眈眈的敌军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他们实行兵谏的目的是抗日,如果让敌军钻了空子,那对于中国来说是致命打击,他们这几个策划人,更是千古罪人。

所以张学良深思熟虑,决定让蒋介石答应改变政策,向全国公开声明联合抗日后,就放他回去,可这时蒋介石却出了幺蛾子。

他告诉张学良,自己身为最高政府委员长,被部下挟持,名声彻底毁了,以后还有谁会听命于他?

况且南京政府另一派的做法也让他深感寒心,回去的路上危机重重,与其冒生命危险,倒不如在公馆里活得舒坦,于是,竟赖在被关押的屋里不走了。

听到这番话,张学良心急如焚,的确,自己扣押蒋介石这件事时间越长,发酵就越快。

为了保住蒋介石的名声,让他积极参加抗日,张学良思来想去,提出自己亲自送其回南京,上演一出负荆请罪,蒋介石答应:三天之内,送我回去。

张学良彻底陷入了他的圈套。

回到司令部,杨虎城和众将官力劝张学良不要冲动,想要等中共领导一起商量对策,那时周恩来已经到达西安。

第二天,张学良终究未听他人劝告,带着蒋介石乘飞机赶往南京,得知消息的周总理赶忙驱车来追,却只望见天上两道黑影,悠然远去。

他不禁感叹,张学良这是上了老蒋的当啊!

果不其然,到了南京,张学良先是被告知等待消息,没过几天,屋外的东北军卫兵就被逮捕抓走,换上了戴笠的人。

张学良这才意识到蒋介石卸磨杀驴,可惜后悔晚矣。

对于他主动入虎口的行为,毛主席等人给出评价,那样的处境中,张学良的做法绝非天真,而是将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。

当年年底,张学良受到软禁,彻底走不出自己居住的屋子,随后蒋介石召开军事法庭,将他判处十年有期徒刑。

风光无限的少帅,沦为阶下囚,这一关就到了1946年,无耻的蒋介石又变卦,在解放战争失败后,押着张学良到了台湾,临死依旧告诫儿子,不要放张学良回大陆。

在公馆里,张学良盼望了日日月月,从身强力壮的将军,待到了步履蹒跚的老翁,等他真正走出那栋房子的时候,已经到了1988年。

这一年,蒋经国病逝。

张学良提出希望到美国去探望自己最后还活着的孙子。

尽管做了保密工作,可媒体还是一窝蜂地堵在了机场上,面对记者的种种提问,张学良有些疲倦,但对于大陆的想念,他却直言,有机会会回去的。

消息一出,大陆领导们对于张学良的行程,开会商讨了许久。

从国家角度,张学良对新中国成立,不可谓贡献不大,他不单单间接促成了抗日胜利,还给我党壮大提供了宝贵时间。

从私人角度,党的领导班子里,不少人受过张学良的帮助,邓小平得风寒需要补品,是他派人送来荷兰奶粉,周总理到达西安谈判,也是他保护人身安全。

周总理一直关注张学良的安全,曾多次呼吁,要求蒋介石放人,每每见到张学良的家人,他总忍不住流下眼泪。

为让报国将军心里有些安慰,他写下16字短信,几经转手落到张学良手中。

里面写道:

为国珍重,善自养心,前途有望,后会有期。

遗憾的是,总理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张学良一面。重病在床,老人叮嘱老部下罗青长,不要忘记台湾的朋友。

得知周总理病逝的消息,深圳天猫详情页外包张学良伤心不已,此后多年,他曾对记者提起,自己最敬重的人就是周恩来。

张学良是爱国将军,他的晚年应该落叶归根!

经过协商,大家一致同意,邀请张学良回大陆。

那么,由谁去美国请人呢?邓公思来想去,把吕正操将军请了过来。

吕正操是东北军出身,更是张学良的老部下,由他去,再合适不过了。

得知自己的任务是邀请老上司回国,吕正操心情激动,眼角不禁湿润起来。

当年在东北军中,他没少受将军栽培。

吕将军年幼家贫,为了生活辛苦种田,战争爆发后,农民的处境越发艰难,为了活下去,17岁那年,他报名参军,没多久便认识了张学良。

和老爹相比,张学良管理军队的能力尚浅,可他却尤其重视培养人才。

接触过几次,他发现吕正操是个可教之才,于是举荐他到讲武堂上学。

对于穷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,这份恩情不可谓不大,吕正操积极学习,毕业后受到重用,担任张学良的秘书,和他共处了四年有余。

这段经历让二人的友谊颇深。

后来,吕正操主动提出带兵打仗,离开张学良,在基层做起大头兵,一直干到647团团长,为新中国成立后身居上将积累下丰富的经验。

西安事变发生后,他积极拥护张学良,但不同意少帅亲自去送蒋介石回南京。

可惜未能成功阻止,双方也就一别54年之久。

这次听说要接老领导回大陆,吕正操拍着胸口保证,一定完成小平同志交代的任务,接着大步出门而去。

1991年5月26日,吕正操迈过机场大门,辗转来到张学良居住的公寓。

老友重逢,二人迟迟不敢相认,相认后,又是久久不愿撒手。

张学良高兴地让人准备酒宴,一定要跟老友不醉不归。

开怀畅饮中,吕正操没忘记正事,他开门见山:“张将军,这次我来美国,是受中央委托,想请你回大陆。”

听到大陆领导的态度,张学良感动万分,热泪盈眶。

他1901年生在东北,那片土地,有他的爱情,亲情,友情,54年别离,他怎能不想回去呢?

张学良多年回忆被勾起,他闭上眼睛任凭热泪流淌,可除了喜悦,更多的,还有一份顾虑。

台湾方面对于张学良的精神压力太大了。

由于身份敏感,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际上不少人的关注。

台湾给他的自由,是有限的。

1990年,张学良计划到香港的一位朋友家参加婚礼,但台湾当局认为,香港和大陆紧邻着,要是放任张学良过去,说不好,跑回东北去了,最终,这场婚礼也没让他参加。

除了台湾派人监控,张学良身为东北人,他一向重情重义,对方能给自己自由,已经是天大的人情,若是因为自己想回大陆的私心给人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,他心里过意不去。

再者早年一次决定,让自己卷入政治泥潭一关就是54年,这个老人心里又怎能不留下了阴影,尽管他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家乡,可海峡两岸不重归于好,他总是心里不踏实。

思前想后,对于回国事宜,张学良提出三点要求。

第一个要求:不要开欢迎会。

张学良在台湾地位特殊,他知道自己回大陆的消息一旦传出,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,而激怒蒋家也得不偿失。

第二个要求:不见记者。

台湾软禁期间,张学良受尽记者的折磨,出门遛弯被碰到都会询问,就连到医院同样有人围追堵截,完全没有隐私可言。

第三个要求:不搞恭维。

在经历变故前,张学良是东北的土皇帝,他在这里受到其他人的敬仰,受到万人追捧,可西安事变让一切都不再拥有,他的权利没了,周围的人也都变得疏远,甚至有人变脸做了白眼狼,对他冷嘲热讽。

看遍了世间冷暖,张学良对于恭维那一套格外痛恨。

提出三个要求后,张学良和吕正操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种种。

对于这三个要求,吕正操一一答应,来之前邓小平有过吩咐,对于张将军的要求都要尽量满足。

晚会结束后,吕正操拿出了自己从北京带来的礼物,《中国京剧大全》录像带和邓颖超女士给张学良的信。

张学良平生最爱京剧,吕正操这份礼物,挑选得非常用心。

在美国又待了一段时间,吕正操回到北京复命。

对于张学良是否会来美国,吕正操汇报认为他一定会来。

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不同看法,这三个要求本不算高,但也恰恰证明了张学良心中始终有顾虑,他不会轻易回到大陆。

正如邓公所料,张学良一生未回大陆。

对于他不回大陆的原因,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。

一方面老人的年龄已经近百,身体状况大不如前,回到大陆看到亲人故友难免会过于激动,到时候引起疾病,实在不合适。

另一方面是历史原因,张学良是爱国名将,他一生地位显赫,或许自己早就厌恶了名人的生活想要安安静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。

对此很多人认为张学良不回大陆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。

2001年。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,享年100岁,自1946年离开大陆,他再也没回到过故乡。

被迫身居台湾,张学良半生漂泊,他的一生早年壮丽且辉煌,晚年只剩孤独和落寞。

而等到恢复了自由身,外界已经沧海桑田,故人更是没剩几个,曾经的诸多好友,最后只余一抔黄土,他出生在大陆,最终未能回来,可以说十分遗憾。

参考资料

「1」《张学良全传》

「2」《纵横30年》

「3」《张学良幽禁秘史》



Powered by 深圳天猫详情页外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© 2023-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-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